(相关资料图)
□朱倪萱(广西大学)
近日,浙江金华东阳市一女子发布了用童子尿煮鸡蛋的视频,她称这种煮好的“童子蛋”可以直接吃用来预防中暑,这是东阳当地的一个传统。相关视频经媒体转发后引发热议。视频下的留言中,不少人表达了想要购买之意,还有人分享自己吃这种鸡蛋的经历和感受;但也有大量网友表示无法接受,称绝不会吃这种鸡蛋。(3月3日 极目新闻)
首先,“童子尿煮蛋”贴着“非遗”的标签广泛宣传,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偏方的“权威性”。据报道,早在2008年,“童子尿煮蛋”就入选了浙江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非遗”作为珍贵文化资源的代名词,被贴在“童子尿煮蛋”偏方上,像是对“童子尿煮蛋”功效的认可与肯定。在“非遗”标签下,离谱的民间偏方逐渐变得合理起来,似乎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实际上,“童子蛋”不仅没有什么“非遗”应当具备的文学与艺术价值,目前也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可以证明其药效。因此,当地利用“非遗”名号大肆宣扬“童子蛋”的作用,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事实上“非遗”应该被用来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俗,而不是成为炒作的标签。
同时,有市场就有需求,需求促进了“童子蛋”的生产,也助推了这一偏方的传播。首先在当地,“童子尿煮蛋”成为地方传统被代代流传,所以其在当地本身就有固定的受众群体。东阳当地人还有在清明前一两个星期专门食用“童子蛋”的习俗。而在事件发酵过程中,“童子尿煮蛋”从当地人的视野跃进大众视野。评论区有不少人不仅表达了自己想要购买的愿望,还有一部分网友分享自己的食用经历与感受。评论区的氛围无形中为受众制造了一种消费环境,挑起“猎奇者”与“盲从者”的消费欲望。
再者,偏方利用绝大多数人“何妨一试”的心理特征,在民间大行其道。偏方大多是食疗,既然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是由于其材料获得的便利性和材料成本小的特点。就比如“童子尿煮蛋”,涉及的材料仅仅包含童子尿和鸡蛋,所以受众会认为“试一试也无妨”。由此在偏方传播过程中,绝大多数人并未考虑其科学性,便盲目跟风听信偏方治病、养生,最终反而可能南辕北辙、酿成大错。例如,2019年8月26日,湖北武汉市蔡甸61岁的李先生听信偏方,认为生吞活泥鳅具有祛湿排毒、消炎镇痛等养生作用。于是他便买来十几条活泥鳅,尝试后,却导致食管损伤、腹腔化脓感染。
最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质疑声中,“童子尿煮蛋”的偏方仍能被部分人认可,我们不由得反思,权威专业人士在事件中的失声,以及平时媒体向大众普及健康养生知识的缺位。不仅如此,为何健康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依然存在?当地为何默许类似“童子尿煮蛋”这种离谱偏方在民间的传播和使用?关于离谱偏方的视频为何能被审核通过进行传播?这些问题都等待解决。这也说明,打击离谱偏方大行其道的歪风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
大行其道
王婆卖瓜
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