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打卡南明区青云路步行街青云市集水仙马尾绣店,并购买了一件绣品送给太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家马尾绣店是95后女孩张艳婷在贵阳开办的第一家品牌专卖店、体验店。她是水族马尾绣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三都县县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师承国家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老师。日前,南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水仙马尾绣95后传承人:没有传承人,非遗就难以“活下来”。
“这款包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包上的其他颜色已经退怯了,但马尾绣并未褪色,绣品未褪色主要是因为绣品的原材料里面包含了马尾......”在青云市集水仙马尾绣店铺,张艳婷正在给前来店铺选购的顾客介绍马尾绣的优点。
据张艳婷介绍,马尾绣是流传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彩色丝线缠裹马尾为原材料制作的一种刺绣,选择用马尾一方面因为水族自古就崇尚马,有养马赛马的习俗,取材方便;另一方面因为马尾质地较硬,不易腐败变质,能使图案不易变形、经久耐用。另外,马尾的油脂会保护绣品、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一谈到马尾绣,张艳婷便关不住“话匣子”,谁也不承想这个自信、阳光、年轻的95后是水族马尾绣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三都县县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师承国家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老师。
“我是山西人,在贵州民族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期间,接触了马尾绣,第一次看到它,精美、古老又具民族特色的刺绣让我惊叹不已。于是我便开始尝试结合自己的专业,为水族马尾绣‘出圈’写文案、拍视频,随着对每一个绣品背后的故事的了解,我发现我深深地爱上了它,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我想用年轻的方式,来分享它。”和记者聊到当年的选择时,张艳婷的眼里仍然有光。
毕业后,在宋水仙老师的支持下,选择在贵阳开办的第一家品牌专卖店、马尾绣体验店开在青云市集,开启了创业之路。从此,一个95后大学生,选择了从“贵漂”到“贵定”,与千年非遗结缘。
选择青云市集:没有受众,非遗就难以“火起来”。
青云市集是集文化体验、艺术休闲、商业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潮流文化街区、“网红街”,年轻、活力、潮流是它的特色,通常认为,马尾绣的古老、神秘的民族风格与青云市集年轻特点不是很“匹配”,但为什么会将店铺选址在这里呢?
“我跟师父一直有一个梦想,发扬马尾绣工艺,让马尾绣‘进城’,让更多的人爱上马尾绣。我们一致认为,非遗产品应该尝试走进现代都市,让年轻人与非遗来一场亲密接触。当‘古’而‘新’的马尾绣体验店,遇上‘新’而‘红’的青年打卡地,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张艳婷说,以往非遗手工艺品都是依托景区庞大的人流来进行销售,可我们就是想转型传统的非遗店铺选址模式,从依靠景点到依靠流量,让大家看看非遗也是可以被当成快消品来销售。同时,借助青云市集的人气,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
进驻青云市集后,门店吸引不少人拍照打卡,特别是春节、五一期间,有不少外地游客进店了解马尾绣的制作过程,不仅在店内挑选各种马尾绣元素的产品,还在店里体验搓马尾和马尾绣针法。
然而,对这位年轻的传承人来说,光有技艺和好店铺还不够,她想做的,是让马尾绣再度流行起来,得到年轻一代受众的喜爱。张艳婷认为,要想创作出流行于当下的马尾绣作品,除了要在技巧上精益求精外,更离不开要在设计创作上与时代结合。
民族与时尚,似乎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是格格不入的两个名词,但是随着民族文化的传播,大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也逐渐加深,民族文化也走进了大众生活,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开始进入时尚的领域。
在店里,记者看到许多产品不再局限于将刺绣用于背带、绣花鞋、腰围等传统模式,而是将传统的马尾绣技艺与现代设计巧妙相融,把马尾绣融入到零钱包、背包和挂饰、笔记本、杯垫上,还把色彩斑斓的马尾绣与银饰结合制成耳坠、项链、戒指等,古朴厚重却不失时尚之韵,不仅时尚百搭,还华丽精致。许多马尾绣产品在保留传统纹样的同时,古老的非遗元素穿越时空,更加接近了现代人的生活审美。
让经典流行于当下,而非束之于高阁,是传承的要义。“这款‘凤凰’马尾绣戒指,造型独特优美,栩栩如生,‘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也寄寓祥瑞福贵、婚姻美满之意!”“俗话说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今天我来带大家看一件宋老师的代表作......”“绷紧马尾两端,左右手指快速同步搓捻,把彩色的丝线缠绕到3到5根马尾毛的外部,一根坚韧的马尾线就逐渐成型......”在“宋水仙马尾绣工作室”账号上,张艳婷会定期更新最新设计出来的绣品,用短视频展示马尾绣的技艺和故事。
“我们正在对店铺进行重新装修,准备重新弄一个直播间,让更多人了解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绣纹背后的意义,让更多人得以欣赏和爱上非遗。”张艳婷告诉记者,前期直播过程中,因缺少专业的直播知识,效果并不理想,自己在前期经验总结基础上,也在不断向专业人士请教直播技巧,相信马尾绣借由新的载体,一定会散发着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如今,张艳婷每个周都要忙走于三都县和贵阳之间,培训绣娘、学习直播技术、制作短视频、尝试让非遗走进校园、与各大品牌方谈合作......从守护技艺到培养人才,从保持品质到活化创新,像每一个非遗传承人一样,张艳婷一直在路上。
南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柱
编辑 罗昌
二审 谭仕伦
三审 胡丽华
关键词: